当前位置:首页 > 分类129 > 正文

为何顺治帝墓成了清朝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墓?

摘要: 为何顺治帝墓成了清朝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墓?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纠正一下,顺治...

为何顺治帝墓成了清朝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墓?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纠正一下,顺治皇帝的墓并不是清朝唯一没有被盗的皇陵,因为清朝的皇陵分为清东陵、清西陵和关外三陵。除了清东陵被盗严重,其他二处陵墓保存还是比较好的,所以顺治皇帝的墓只能算是清东陵里面唯一没有被盗的皇陵。

清朝的皇陵分布

清朝的皇陵一共分为三个地方,一个是关外三陵:清朝皇帝的祖陵清永陵,努尔哈赤的清褔陵,还有皇太极的清昭陵。由于关外三陵是满人的老家,所以即使清朝灭亡后,关外三陵也保存的比较好。

然后是清东陵,清东陵一共有十五座陵墓,其中皇帝的墓有五座,顺治皇帝的孝陵、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其中只有顺治皇帝的皇陵没有被盗,其他的无论是皇帝陵还是皇后陵或者妃子陵都无一幸免。

清西陵,清西陵是清朝入关后开发的第二个皇陵群,位于河北易县,当年是雍正皇帝第一个葬入此地,之后基本上形成了清朝皇帝隔分葬于东西两大陵墓。清西陵里面有雍正皇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清西陵只有光绪皇帝的墓被盗,其他皇帝的墓完好。

由此可见,确实顺治皇帝的墓不能算清朝唯一没有被盗的皇陵,只能说是清东陵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墓。

多灾多难的清东陵

历史上清东陵面临了两次大规模的被盗,一次是孙殿英的盗墓事件,另一次是1945年的清东陵盗墓事件。就是这两次盗墓事件使清东陵遭受了几乎灭顶之灾。

孙殿英盗墓事件是比较出名的一次民国盗墓事件,孙殿英当时是第十二军军长,而且正好部队驻守在遵化一带,部队驻地和清东陵离得很近,这样就为孙殿英盗墓提供了有利条件。

1928年七月,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理由,把乾隆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盗掘一空。据说光是装宝物的大车就有十三辆之多,像乾隆皇帝墓里面的字画都是无价之宝,慈禧太后的夜明珠,翡翠西瓜,翡翠白菜,哪一样宝物都价值连城。

孙殿英盗墓后,溥仪要求民国政府一定要严惩孙殿英,但是聪明的孙殿英用盗来的宝物贿赂了民国政府的高官,甚至连蒋介石和宋美龄都被孙殿英用夜明珠等珍贵文物贿赂了。然后孙殿英当然没有被治罪,末代皇帝溥仪虽然极其愤怒,但是没有办法,他一个退位皇帝难以和军阀孙殿英向抗衡,只能含泪派人去重新收敛慈禧和乾隆的尸骨,并且重新安葬。

据说溥仪派人去的时候,场景很是凄惨,乾隆墓一共六个人,尸骨已经不全,并且不好辨认,只能把散落的骨头合葬在一个棺椁里。慈禧的衣服也是几乎被扒光,嘴巴被划开,身上长了白毛,派去敛葬的人只能用黄布包裹,安葬完毕关上墓门。

然而谁能想到,孙殿英的盗墓事件只是开始,后来1945年,以王绍义为首的盗墓团伙又继续盗掘了清东陵其他的陵墓,像康熙大帝的景陵就是那时候被盗的,被盗后由于没有关上墓门,就连现在景陵都积水严重,康熙的尸骨还在水里泡着。第二次盗墓事件比孙殿英的第一次盗墓还严重,很多文物都下落不明。这两次盗掘堪称是一场文物的浩劫。

东陵的盗墓事件基本上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清东陵进行了严密的保护,东陵盗墓事件就没有再发生过。

那么为什么经历了两次的盗墓事件,顺治皇帝的陵墓都能够幸免于难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顺治皇帝的孝陵里面东西不多。

皇帝的陵寝前边的附属建筑物都有一个记载皇帝一生功德的神功圣德碑亭,里面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记载皇帝功德,在顺治皇帝的碑亭上记载这样的一句话“山陵不重饰,不藏任何金玉宝器”。意思很简单,就是里面没有金银财宝,很多人都因为这不去盗掘。

另外,也有顺治皇帝出家的传说,所以地宫有可能是空的,肯定没有什么珠宝。即使地宫不是空的,清初实行火葬,地宫里面可能只有几个骨灰坛子,再加上清初国力羸弱,也没有过多的东西陪葬,盗墓贼觉得不合算,肯定不去盗掘。

第二,孝陵地宫固若金汤

顺治皇帝的孝陵修建的时候处于清朝前期,并且时间比较仓促,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所以地面的建筑物做工很不精细,甚至墙上的砖都不是一个时间烧制的,说明为了建孝陵也是把能用的东西都拉来了。

并且据说为了修建清孝陵,甚至拆了部分明朝的建筑,所以有“拆了明陵建清陵”的说法。虽然没有真正的拆明朝皇陵,但是确实拆了明嘉靖年间的清馥殿用来修建孝陵。

孝陵修建的经费有限,但是主要把钱用到了地宫的修建上,孝陵的地宫用的是黄沙、石灰、泥土,参杂糯米浆夯筑而成,这些东西在一起凝固了比铁还硬,数次盗墓贼想要进入孝陵都无功而返,甚至使用炸药也不能进入。地宫修建的如此坚固,也是孝陵能够幸免的原因之一。

第三,清孝陵能够幸免于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感谢他的后代们。

正是因为顺治皇帝的陵墓修建完,大清继续存在了二百多年,这期间是不可能有人敢盗墓的。清朝灭亡后,清东陵已经形成了一个皇陵群,这里面康熙乾隆的墓都在,清朝国力最强盛的两朝皇帝墓在孝陵旁边,盗墓贼才不会傻到去费劲盗宝物少的可怜的孝陵。所以一定程度上,子孙后的皇陵代替孝陵挡住了数次劫难。

综上所述,顺治皇帝的孝陵能够幸免于难,成为清东陵唯一没有被盗的皇陵,主要原因还是里面东西少,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既然没有很多盗墓贼惦记,孝陵自然可以存活下来。所以古代皇帝的陵墓要想不被盗,就要采用薄葬的方式,就像元朝的皇陵为什么一个都找不到,就是因为蒙古人就采用的薄葬。随便在草原上找个地方安葬,若干年后,根本找不到陵墓所在,这样的墓才不会被盗。

可是古往今来,又有几个皇帝能够看开这一点啊,哪个皇帝死后又真的不想风光大葬呢?但是如果像康熙和乾隆皇帝死后尸骨不得安宁,其实真不如简单的下葬比较好。

其他网友观点

清代皇陵一共分为三处,一处是位于辽宁沈阳的福陵、永陵和昭陵;还一处是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最后一处则是位于河北保定的清西陵。

其中位于河北遵化马兰峪昌瑞山下的清东陵,更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差点就被明朝皇帝做了陵墓。后来还是阴差阳错,才落到了清朝皇帝的手中。

(清东陵全貌)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实第一个准备在昌瑞山建陵的是明成祖朱棣,那时候昌瑞山还叫丰台岭。

朱棣在迁都北京后,由于不考虑继续在南京建皇陵,所以就命人在北京四处寻找风水宝地。

在备选的几块风水宝地中,丰台岭由于三面环山,东西又各有一条玉带一样的河流,再加上风景秀美,因此很让朱棣钟意。

不过,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屡有对明朝边境进犯,而丰台岭就处于边境之地,出于安全考虑,最终朱棣放弃了丰台岭,而选择了天寿山。

第二个看中丰台岭的是崇祯皇帝朱由检。

等到朱由检做皇帝的时候,天寿山不仅已经安葬了12位皇帝,而且还布满了大大小小嫔妃和公主的陵墓,可以说天寿山已经没有合适做帝陵的地方了。

考虑到风水宝地对国祚有着极大的影响,另择一处吉地,便成了朱由检的计划之一。

没想到在边关巡视军队的时候,走到丰台岭的朱由检立刻就被那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秀美风光所吸引,并且准备在那里修建陵墓。

可惜当时外有后金侵扰,内有农民起义,朱由检无暇顾及修陵的事情。待到李自成攻进北京城,被逼上吊的朱由检也就再也没有机会入葬丰台岭了。

(朱由检画像)

清王朝是在关外建立的政权,等到他们入关迁都后,当权者也考虑到了皇陵的选址问题。

当时清王朝已经在关外建了永陵、福陵和昭陵3座皇陵。

不过关外山高水远,别说后世的皇帝无法葬在关外,就是平时遏陵祭祀都不方便,所以在北京周边选一块风水宝地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据《啸亭杂录》记载,顺治八年秋天,才亲政不久的顺治皇帝到遵化一带校猎。

在走到丰台岭的时候,他看到山野一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美景,放眼远望,群山重岩叠嶂又有若隐若现的紫气环绕山间,看上去如凤翥龙蟠,可谓集天下之灵气的风水宝地。

意气风发的顺治皇帝当即就指着丰台岭对身边的大臣们说道:“此山王气非常,可以为朕寿宫。”

毕竟是给帝陵选址,不能儿戏,所以顺治皇帝又命随行的风水师钦天监的汤若望等人对丰台岭一带进行测算,发现丰台岭果然是一块王气逼人的阳坡之地。

大喜过望的顺治皇帝立刻焚香祈祷,接着又将随身所戴的玉环穿在箭翎上射了出去,并示意随行大臣,箭落之地就是他的陵穴所在。

由于所得意外,顺治皇帝欢喜之余,又将丰台岭改为了昌瑞山。

顺治皇帝虽然为清东陵选了址,但是他的孝陵却是在去世之后才开始修建,直到康熙三年主体工程才算完工。

(顺治皇帝画像)

此后,清东陵又先后修建了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

除此外,孝庄太后的昭西陵和慈禧太后的定西陵也都位列清东陵内。

不过,清东陵虽然被世人称为风水宝地,但是葬在这里的皇帝、皇后、嫔妃们却并不太平。

原来,自清王朝灭亡后,又赶上民国的军阀大混战,国家处于无序的状态,失于监管的清东陵,就被一些盗墓贼给盯上了。

据不完全统计,清东陵在民国时期登记在册的盗墓次数就达15次之多,其中又有3次盗墓大案震惊全国。

第一次就是孙殿英制造的清东陵盗宝案,那一次他以“军事演习”为名,将清东陵方圆十里内全部戒严,对乾隆皇帝和慈禧的陵墓进行了疯狂盗掘。

第二次是在日本投降不久,由于遵化一带的民主政权尚未建立,而国民政府又已经撤离,因此清东陵处于无人管理的局面。

王绍义等土匪趁机大肆盗掘,康熙皇帝的景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及妃园寝都遭到破坏,而其中随葬的珠宝玉器等也悉数被搜刮殆尽。

解放后,地方政府虽然对盗墓贼屡有打击,但还是有财迷心窍的不法分子趁着地方政府工作尚不完善顶风作案。比如定陵附近的村民就在解放初期,趁政府尚未成立管理清东陵的部门之前,又再次将所盗掘陵墓全部进行了一次大扫荡,并将所剩不多的妃园寝也全部盗掘一空。

(清孝陵)

不过,清东陵虽然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盗掘,但是顺治皇帝的孝陵却始终完好无损,没有遭到盗掘,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孝陵能幸免于难,可以从孝陵圣德神功碑亭中的石碑上寻找答案。

本来,那些碑文主要记载了顺治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不过在记载修建孝陵一事上,写道:“皇考遗命,山陵不重饰,不藏任何金玉宝器。”也就是说,顺治皇帝在去世的时候,要求不要有任何金玉珠宝陪葬。

由于这是康熙皇帝刻上去的话,要知道天子无戏言,再加上康熙又是个孝子,所以他在安葬顺治皇帝的时候,自然一定会遵照遗命。

这样一来,孝陵比起奢侈的定西陵及裕陵等,那简直是不要太寒酸了。

再加上孝陵异常坚固,虽然民国时期有匪盗打过它的主意,但是用炸药等,都对其没有产生破坏。再加上民间还有一个传言说顺治皇帝在董鄂妃病逝后,由于看破红尘,一心只想去五台山出家为僧。

要知道顺治皇帝可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居然要去做和尚,这太有损皇家颜面了。但是文武百官又拗不过顺治皇帝,无奈之下,朝廷只能说顺治皇帝去世了,从此放他云海四海。

既然顺治皇帝去做了和尚,那么孝陵显然就是用来遮掩事实的道具,那就更难有什么宝贝了。

所以,不管从哪方面来看,盗墓贼都不愿意花代价去盗掘一座很有可能什么都没有的空陵。而正是这个原因,孝陵躲过了一场又一场的灾难,成为了清东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皇陵。

(参考史料:《啸亭杂录》《清史稿》)

其他网友观点

自古以来,历代皇陵没有不不被盗挖的,五代温焘将所有唐代十五座皇陵一一盗取(除了武则天的乾陵)。汉代皇陵和王陵更是无一幸免。而满清的皇陵则是被盗取的一干二净。东陵大盗孙殿英行为可谓人神共愤。也是中国文化上的巨大损失。但在满清的所有的皇陵当中,唯一没有被盗的就是清世祖顺治的孝陵安然无恙。

顺治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他是唯一一个被火化的皇帝。顺治5岁登基,在位18年,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23岁的顺治驾崩,四月十七日,顺治遗体火化仪式。火化后宝宫(骨灰罐)安葬于遵化马兰峪,是为孝陵。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寝中比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两位皇后全部采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宫中仅留有三个骨灰坛。同时,顺治生前明确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宫的防御严密,这使得清孝陵成为在民国时期清东陵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皇陵。这是满清朝廷对外公布的。史料十分完备,这实际上就是清孝陵没有被盗取的主要原因。是个“穷陵”。

还有一个传说来就是顺治没死,那么顺治帝就根本没有在孝陵地宫中。因为皇帝出家了,陵寝里没有皇帝自然也不会有任何陪葬品。这个传言无论真假,反正民间都信,在这种情况下,孙殿英自然也看不上顺治的陵墓了。所以孙殿英盗取的都是有货,有财的陵墓,比如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陵墓。满清的皇陵分别是清东陵: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为清东陵(遵化),清西陵: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以雍正泰陵为首陵。也就是清西陵(易县),这是中国封建时代满清所独有的。

第三个原因在于康熙原因,康熙给父亲顺治修陵以后,康熙在顺治孝陵的墓碑在刻了15个字:“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意思就是,我爹陵里没东西。虽然康熙这么写。但还是有贪心的,民国初年,包括孙殿英在内,顺治的孝陵先后遭遇4次盗挖。但神奇的是,每次挖顺治墓的时候总是刨不动,也炸不动!再加上康熙这十几个字,盗墓贼也就放弃了很轻盗挖的行为,所以,顺治皇陵迄今为止保存完好。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发表评论